【佛学入门<谈锡永作品集> • 2.谈释名相<7.佛家名相> • 基本概念】
2010106
第六讲 中道
能知不常不断,即是“中道”。
也可以这样说,中道不落于常边,亦不落于断边。因为一落于常边,便对事物或现象产生执着;一落于断边,便计人生虚无,产生悲观消极,二者都非佛家的宗旨。
落于常边的例子,例如造物主的思想。
造物主是常,即是永恒的个体,因此由他造出来的人类,便亦有常恒的个体灵魂。这种思想受释迦反对。
为什么反对呢?因为人若落入常边,便必然会执着于自我,而且由自我出发,生种种烦恼。这便是“有罣碍,有恐怖”,恰恰跟《心经》所说“无罣碍故,无有恐怖”相反。因此也便不能“究竟涅槃”,只能走轮回的老路。
落于断边的例子,例如顺世外道的思想。顺世外道执着于事物,当物存在时,便是有;当物不复存在,那便是无。这种观点,很符合世间的知识层次,但却未免陷于断灭。因此他们亦有烦恼,亦“有聖碍,有恐怖”,唯有执着于自己生存的有限时空,作种种利己的业,因此当然亦便成为轮回的因。
必须知诸法空性,因而知其不常;同时知诸法的作用,因而知其不断,那才能不执于自我,亦不执于外物,则其人生既不以利己为唯一的奋斗目标,同时亦不陷虚无,是即能入中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