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佛学入门<谈锡永作品集> • 2.谈释名相<7.佛家名相> • 有宗名相】
20103012
第五十一讲 三十一道品
三十七道品、三十七觉分、三十七助道品,都是同义词。它所指的,是行者修道的资粮,亦即修道的基础。如人行远路,无 资粮则不成行。
从前一些大德,为了帮助初学记忆三十七道品的名相,因此有“三四双五、七菩提分、八正道”的说法。
“三四”是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,如是即一十二道品。
“双五”是五根、五力,如是即十道品。连同七菩提分,及八正道,便为三十七道品。
这些道品,又有一些异名,——应知,否则于读经论时,便易误会为不同的事物。
“四念处”,即是四念住、即是四念处观、即是四静虑,统统都是同义词。
“四正勤”即是四意断,又名四正断、四正胜。
“四如意足”又名四神足。
“五根”无有异名,但所指却并非眼耳鼻舌身等五种感觉器官。
“五力”无有异名。
“七菩提分”跟七觉支是同义词。“八正道”跟八圣道是同义词。关于它们的涵义,后面将——细说。
有谓大乘行人只修六波罗蜜多,三十七道品是小乘行人的修持,这说法不对,盖印度大乘中观师亦谈三十七道品,足见此非只是小乘法门。
(一)四念处
四念处是四种观想。
佛家修行,观想很重要,密宗修法,简直全部是观想。观想,即是将心念集中于一处,或集中于一个念头,因此便称为“念处”。又因心意集于一处安住,是故又称为“念住”。这种修法,又有别名称为“静虑”。
四念处是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。
(1)观身不净,是将自己以及有情之身,观其内外皆是秽恶的事物,他的皮肤有汗污,皮肤包着一汪血,然后是一棚白骨,白骨里则载着一些血肉淋漓的器官。因此,这污秽的色身实应舍弃,倘若留恋于人身,希求来生再生人道,实属不智,是故当求解脱。
(2)观受是苦,是观察一切受皆苦(包括精神与物质的享受与觉受)。能令我们快乐的事物,易于失坏,由是生坏苦;令我们痛苦的事物,可生苦苦;此外自己的心念实不断迁流,无有一时安静,是为行苦。由此观想,则能厌弃世间。
(3)观心无常,是观自己心念的虚妄,今日买入股票,便已盘算着发财买楼,跌一个价位,又担心破财。是皆妄念,不若心无而所住。
(4)观法无我,是观诸法皆无自性,由是厌弃不实之我,亦不执着一切不实之法。
四观修成,人便能得常乐我净的涅槃解脱。
(二)四正勤
四正勤异名多,然而每一个异名都有其特殊涵义。如今且先说内容,再谈异名,则比较容易理解。
它的内容是:
(1)已生的恶念,或已做的恶行,急须断除。这一点很重要,因为许多人在学佛前,或多或少总有过一些过失,有些人则甚至担心自己前生有许多过失,若将之当成包袱,在修行道上便不能前进。如今开出一条路,只须断除恶念恶行即可,那就可以扬弃昨日之我,则今日之我即便轻装上路。
(2)未生的恶念,未做的恶行,勿令生起。这一点属于防护,盖不能任恶念恶行生起,然后才说断除也。
(3)已生的善心善行令之增长。
(4)未生的善心善行令之生起。
持此四支,即能正心勤意修善止恶,是故称之为“四正勤”。
此修善止恶四事,完全由自己的意志决定,一经决定,断然而行,是故称为“四意断”。
称为“四正断”,是谓断然而行之事,属于正道,亦即谓其决断正确。
又以此修善止恶四事,能令人身语意都入于正轨,此为殊胜之事,是故便又名为“四正胜”。凡学佛的人,皆应如是。
(三)四如意足
四如意足是四种修禅定的意趣。因为依此而修,入于定境时,都能起神通,变化如意,是故称为四如意足。“足”,是具足的意思,即谓其能具足如意的神变。
因为有此涵义,是故便亦称为四神足。
另一说,谓足有依止之义,如身即依足而立,此即谓神通依止于定。
前述四正勤、四念处,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起修。
修四正勤目的是改造自己的业力(密宗的除障法即基于这道理);
修四念处是修慧,即为彻解般若打下心理基础。
如今说的四如意足,则须修定,定力强时,神通自起。因此一切所谓“异能”,无非都是心念极度集中时,人体潜能的发挥而已。
四如意足的内涵是:
(1)欲如意足,此乃于禅定正理,增上修道得解脱果的欲望。修“事密”的人,观本尊刹土在前生起,于是修身语意皆与本尊相应,祈求能往生本尊刹土,即是此类禅定。
(2)念如意足,谓定中念念皆住于禅定,不生一毫邪念。
(3)进如意足,谓于前二如意足的基础上精进而修,无有退转。
(4)慧如意足,谓离一切妄念,心不散乱而缘于定境,如密乘之修定中光明之类。
(五)五根
五根是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。
称之为根,因为此五者皆有两种功能,其功能似根。一种功能是能持,此如树木即靠树根支持,才能立于地面;另一种功能是能生,此如树根不但能支持着树干,兼且能供给营养,令树生长。
(1)譬如信根,它的作用便是令心能持着信念,同时令信念增长。以此为例,余四可知。
信根到底是说什么信念呢?此有二者,一曰性德、一曰修德。性即是本质,谓修道的本质即是解脱生死,能成佛果。对此本质应该有信念。修是指修行的路,谓对自己的修行要有信心。当然,这里所指的自属正道的行法,若信邪道,则非信根所指。以信根为基础,即发展出其余四根。
(2)进根是将信根精进,即是对修习性德、修德的道法,精进勤修。
(3)念根是将心意完全集中于信根之上,即除性德、修德之外,便无别念。
(4)定根是将心意高度集中于所念,心不散乱,只去体会此时的境界。
(5)慧根是用出世间智慧来观照性德与修德。但此观照,应与定齐行,并不是说先修定,然后才修慧。
(五)五力
五力的名相同五根,也是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五者。
称之为力,是说“根”这种作用增长,到某一程度,便呈现为“力”,由此力即能生高一层次的作用。因此我们可以说,五根是五力的基础,而五根的基础则在信根。由此可知,学佛必以信为根基。然而这所谓信,却非迷信,若有所迷,便非性德,因为连本质都不理解,何信之有。
(1)信力是信根的增长,由是即可破邪说以及外道的说法。如今有些神棍佛棍,以邪说导人,亦居然信徒不少,这些信徒即由于信根不足(例如不知性德)而误陷邪说,若具信力,必不为邪说或外道所诱惑。
(2)精进根增长,即成为进力,此力能破懈怠,令人精勤修道。
(3)念根增长,即成为念力,此力能破除一切非正念,由是能心住于出世间。非正念是指世间法的念头,如求财求寿求事业等;同时亦指邪说与外道。
(4)定根增长,即成为定力,一心不乱,入于禅定,证三摩地。
(5)慧根增长,即成为慧力,此时迷于事的见惑,以及迷于理的思惑,悉皆破尽。然而定慧实同时双运、同时增长,非只偏于一边。
(六)七菩提分
七菩提分亦名七觉支。菩提即是觉,分即是支,此不过一名二译而已,并无不同意义。
(1)择法觉支。此谓欲证菩提,先须择法。如行者应择二空,不应择五蕴之类。二空即是人我空与法我空,若择五蕴法,便会以五蕴所成的色身为不可少,是即未通达人我空,由是不能解脱。
(2)精进觉支。此谓于抉择正法之后,即精进而修,不理会外道无益的言行,即使打着佛教幌子的邪说,亦毫不理会,尤其不可好高鸯远,以为自己所修无益。
(3)喜觉支。此谓能于正道心生欢喜。但欢喜是一种觉受,是故对此欢喜心亦不可执,只去体会那种对正法正道欢喜的境界。
(4)轻安觉支。由喜进一步,行者即得轻安。轻安跟欢喜一样,都是一种感觉,身则断除粗重感,心则断除诸烦恼,不重则轻,无烦恼则安,是故便比欢喜高一层次。
(5)定觉支。由轻安进一步,即能得定。然却决不修外道定,唯住于空性境界的正定。
(6)舍觉支。既能定则当应进一步舍除一切虚妄不实之见,包括定中的境界。
(7)念觉支。谓念念住于定慧双运的境界。倘觉得自己偏于定,则用一至三觉支对治;倘偏于慧,则用四至六觉支对治。此为修道要点。
(七)八正道
八正道亦即名八圣道。因为是释迦所教,是故称为正,同时亦称为圣,他是在修习前六科的基础上,所持的生活态度,因为修行人实亦有世俗的一面,除在定中修持外,在日常生活亦应注意修持。
(1)正见。对一切事物皆须见理正确,不为世法所诱,许多人为邪教辩护,说他们亦教人行善,便是缺乏正见,只知善而不知邪正。
(2)正语。于日常生活中,不作妄语、绮语、重舌、恶口。更不自夸证量,骗取供养。例如自称随时见佛,欺骗信众。故正语为净语业。
(3)正思维。于日常生活中,凡有思维,皆须合于正道。例如一思及自身利益,便堕入“人我”之见。故正思维为清净立意业。
(4)正业。此指身业而言,即所作所为皆是梵行,不依贪瞋痴而有造作,此为净身业。连前两支,于是身语意三业清净。
(5)正命。用正当的职业来谋生,所谓正当,即不犯佛家戒律。譬如屠夫,因犯杀生戒,是故即非正命。
(6)正精进。对出世间法努力精勤。
(7)正念。念念皆为正法正见。
(8)正定。唯依佛法,修止观双运、定慧双运的定,心不着于一境,即不落入邪定,亦不落外道定。邪外之定,必着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