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佛学入门<谈锡永作品集> • 2.谈释名相<7.佛家名相> • 有宗名相】
2010308
第四十七讲 十六空
十六空是中观应成派采用的观点。即是说,他们是从十六个不同的角度,来观察空性。
应成派所说的空性,是印度佛学四宗中最彻底的空见。这四宗,即是小乘毗婆沙部、经部、大乘唯识宗、中观宗。
他们是公元三世纪后互相并立竞胜的四个佛家流派。在此以前,小乘原有二十部派,这时却唯有毗婆沙部依然活跃,能有理论建立,而经部亦异军突起,与之对峙。跟这小乘两部对峙的,则为大乘佛教,唯识先起,中观随即据龙树的思想成立宗派,反对唯识。
应成派的空性,是不许一切法有自性,亦不许一切法有自相。换而言之,不但一切事物与现象的本性非实(非独立存在),而且一切相状亦非真实(不永恒,不独立)。
他们甚至认为,彻底而言,建立“胜义空”这一概念亦非真实。因为假如你一执之为真,则这概念便已经非真。为什么呢?因为坏在“执”上,凡执着便已生歪曲,一歪曲便不是空性的真相。
因此,说任何事物现象存在,包括说“自我”存在,都不算错,这是意言;但一执着于他们的存在,那便大错,错在执着。
十六空即阐发这种观点。
(一)内空与(二)外空
佛家言“内”,都指“内法”,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这是跟“外境”相对的六种内在工具。由内在工具接触外境,然后有种种感官知觉。
这些感官知觉,产生“意言”,然后用“名言”来表达,一般人之所谓业界真实,或所谓唯物,其唯物的过程,大致即是这样。这个过程,其实是“二元论”。二元是主与客,即内在的根识,与外在的情器。中观家将这二元对立的经验界,称为“二显”(两种显现)。二显是真实的存在,因为的确有内在的根识在起作用,也有外在的情器在给根识认识。然而,这只是世俗的真实,若胜义而言,则内外皆不真。
为什么呢?因为这内在与外在的“能所”作用(根识能认识外在客观世界,外在客观世界为根识所认识),无非只是“法尔”(本来如此,自然而然如此)。对法尔不应产生执着,一执着就不是“自然而然”了。因为一执着便等于加上一层主观色彩,由是即便非真。是故“内空”,是说眼等根识自性空;“外空”,是说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自性空,然而所破仅为对内外的执着,而不是内在根识的功能,以及外境情器的显现。
(三)内外空
既言“内空”,又言“外空”,中观家复言“内外空”,那是什么意思呢?
有一派的解释说,“内外”是指有情的身。因为此身是内在根识,与外在境界所依处,故统言“内外”。这一派,即是中观自续派中,吸收唯识学说的学者,人们将之称为“随顺瑜伽行中观自续派”。
但应成派的解释不是这样。应成派说“内外空”,是接着内空、外空而说的。是故其言“内空、外空、内外空”,即等于我们说“不甜、不咸、不是半甜咸”。此中的重点,正在“不是半甜咸”。
因为当我们说“不甜”、“不咸”之际,可能引起人们的错觉,以为既非全然甜,亦非全然咸,那就一定是“半甜咸”了。像广东“椒盐月饼”,便是那种味道。为了防止产生这种错觉,因此便说“不是半甜咸”。这样一说,概念就明白了。
因为当分说“内空”、“外空”之时,人们可能会有一错误的想法,认为内在的根识虽无自性,外境情器亦无自性,但是二者的作用相成却有自性。中观家为了纠正这个概念,因此便强调“内外空”。他们说:内外诸法,无“内外法”自性。是即谓内法、外法、“内外法”皆无自性。
(四)空空
于说“内空”、“外空”、“内外空”后,中观家恐人虽因此不执内法、不执外法、亦不执“内外法”,但却去执那个“空”,因此便立“空空”。空空,即是“空”空。所空者即是外空内空内外空之“空”。
龙树在《大智度论》中说:
问曰:空跟空空有什么不同?
答曰:空破五受众,空空破空。
这一问一答即显出“空空”之义。既先用“空”的概念夹破众生的执着,然后再用“空空”的概念,来破对“空”的执着。(龙树说:“空破一切法已,空亦应舍,以是故,须是空空。”)换而言之,说“空”本来毫无过失,但若执着于“空”,认为它即是真理,这亦便犯了大错。因为凡有执着,皆非中观应成师所许。
是故空空,即是连“空”的概念亦空去。此即所谓空空破空。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标点:空“空”破“空”。这是将第一个空字当成动词,这便可以帮助我们理解。然而空空的涵义却非如此,它应该这样标点:“空”空破“空”。将“空”(空性)空掉,由是破除“空”(空性)的执着,斯即空空之义。
(五)大空
大空之“大”,是指上下十方。十方无边虚空,不可思量,故称为大。
立“大空”义,目的是为了解决大乘佛家修行人的心理矛盾。大乘佛家要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,即要度十方无边际的众生。若一思量边际,便破坏了悲心。例如说,向东方度生,度至日本就够了,这样即是为东方划定了界限,一有界限,就不能说是众生“无边”誓愿度。
如今说内空、外空、内外空,是则不但内在根识无自性,却连外在的情器亦无自性,以器世间言,十方无尽无边,跟“外空”之说又如何调和呢?说无尽无边,跟“空”的意念实相违。因为空即不落有无。如果说有尽有边,那固然是落于有,但说无尽无边,则亦落于无,是则岂不是一说空,即便等于要我们舍弃悲心?
中观家曰:不然,因为连“方”这概念亦空。你们说“有尽有边”、“无尽无边”,完全因为是有东南西北上下等等“方”的概念,事实上十方之方,其概念亦非实有。能知“方”非实有,自然便不会有“有边”、“无边”之类的想法。如今科学家将宇宙定义为,有限无边”的模式,正符中观家“大空”之义。
(六)胜义空
前言内空、外空、内外空,三者都是世俗法,然则非世俗法又如何呢?非世俗法,即是胜义法。
世俗一切认知,都基于无明,例如执着自我,即是最根本的无明。因此一切世俗,都只能引导我们轮回生死,执外境为实有的唯物主义者、执内识为实有的唯心主义者,他们的理论与行为,除导向轮回之外,更无他途。
内空、外空、内外空便是针对着他们来说。然则,跟他相对的非世俗呢?例如佛陀所说的涅槃,这又如何呢?涅槃是“胜义法”,但这胜义法亦无自性,是故亦空。说涅槃无自性,在佛家中有所争论,因为佛家修行的目的即在求涅槃,若云连涅槃亦空,那么,我们还能追求什么呢?因此有人便将这种空见,称之为“恶取空”。
但中观家实际的意思却不是这样。如果光说涅槃,甚至去证涅槃的境界,都没有错。错的只是执着于涅槃。执受,便犯大错。所以中观所说的“胜义空”,所空者只是对涅槃的执着,而不是“涅槃”这个境界。这正是中观跟唯识不同之处。唯识视涅槃为“无为法”,无为不由缘起,是故不空。中观家以此观点为不究竟,故说胜义空。
(七)有为空与无为空
中观家给“有为法”下的定义是:凡有生、住、灭的事物,即是有为法。亦即是说,他们有生死变异。人就是有为法的事例。因为凡有生死变异的事物,一定服从“缘起”这一法则,缘具则生,缘尽则灭,缘变异事物亦便变异,所以,也可以这样来定义“有为法”:凡由缘起者皆属有为法。
碰口碰面的事物与现象,都是有为法。连抽一根烟都是,有火可点则可抽烟,这个火便即是“缘”,烟燃尽时,火没有了,于是便不能抽。如今公共场所到处禁烟,这个“禁”便亦是“缘”,缘不具是故便有烟有火亦不能抽。如此定义,“有为法”自然非空不可,因为空也者,正是说其无独立性,无自成自存的本质。“有为空”,是“有为法空”的简称。
什么是“无为法”呢?中观家说,跟有为法相对的便是无为法,所以他应该无生、住、灭,不由因缘和合而生。然则何以亦空呢?因为凡有相对的事物,都必具空性,他既与有为法相对,是故当“有为空”时,无为法便亦空去,是即简名之为“无为空”。只是“无为空”这名词,却引起一些争论。
(八)无为空
关于“无为空”,我们还要多说一点话。中观家说无为空,很易引起异议,因为涅槃是无为法,佛的果位即靠进入涅槃而取得,然则岂可连此“无为法”亦说为空呢?这样一说,学佛岂非没有目的。中观家的意思其实却不是这样。他们认为,“无为”其实不同“无为法”。你说“无为”,那没有什么,但一旦定义之为“无为法”,那就表明你有所执受,凡有执受皆是虚妄,是故说无为法空:“无为空”其实应该是“无为法空”。
涅槃,是无为,但却不是无为法。因为涅槃只是一种境界,这种境界是切身的感受,当然绝不虚妄。然而“涅槃”虽不虚妄,但“涅槃相”却实在虚妄,而涅槃相便恰恰是无为法的事例。
可以打一个比方,人吃糖,那种味觉的感受是自证的境界,因此并非虚妄。但由此感受变成执着,变成追求时时刻刻吃糖,这种“吃糖相”便十分虚妄。因此中观家说无为空,并非否定涅槃,只是否定世人执着的涅槃相。清辩论师云已:“无为(法)无有实,不起如空花”,此所谓“空花”,便正是指无为的相状而言。
(九)毕竟空
关于毕竟空,是一个很难解释的名词。龙树论师给它的解释是:
“以有为空无为空,破诸法无有遗余,是名毕竟空。”
然而后人对龙树的解释却未能满意。因为照这样说,毕竟空是依有为空与无为空而建立,并无独特的定义。既然如此,有了有为空与无为空也就够了,还何必加上一个毕竟空呢?但后代论师试图去定义毕竟空时,却把它弄得愈解愈复杂,真的是,你不说我还明白,你一说我便胡涂了。关于这种说法,笔者不想介绍,因为愈介绍愈麻烦,而且跟龙树的观点离题。
笔者的理解是这样:
数学上有所谓坐标轴,中间是0,向右走,是正1、正2、正3 ……向左走,是负1、负2、负3。我们把两边当成是种种法,苦与乐相对、生与死相对、轮回与涅槃相对、烦恼与菩提相对……,它们都是一正一负,分居0点的两边。当我们说,凡有相对的法都自性空时,剩下便只有中间这个“0”了。唯此是无有相对法的绝对。这个绝对,便即是“毕竟空”。
为什么连这绝对亦空呢?因为你一执着这个0,便等于替它定了位,一定位即非绝对,是故所空者,不是0的本身,而是定位的执着。“毕竟”一词,在梵文是atyanta,一般解释是“到底”之意,此“到底”亦即是“原”(原始、原人之原)。然而这概念,却恰巧正是佛家认为不应执着的概念,因为一说本原,即有边际,一落边际,即非中道。
倘若将0的概念用上去,0应该即是“原”,一切数序由此生起,不是“原”是什么?因此,毕竟空的意思便很明白了,恰恰是说连此0亦无自性。龙树说:“破诸法无有遗余”,岂能独独不破“0”此一法耶。我们如果将话说得更清楚一点,那便是:有相对的法(正1、负1之类),——遣除之后,还得遣除这绝对的法,那便是“毕竟空”。然则还有什么是不空的呢?
0本身本来不空,但一执之为法(亦即在纸上画一坐标轴,替0定了位),那么,这种执着便应空去,由是已定位的0亦空。这恰恰便似“无为”跟“无为法”;“涅槃”跟“涅槃相”一样,本来绝对,一定位就变成相对(所以无为法跟有为法相对,涅槃相跟轮回相相对)。给定位的0为什么是相对呢?因为定位本身就有相对的作用,是外加上去的一个相对位置,如此一外加,便即是佛家所说的“执受”。
(十)无际空
中观家着重破“边见”(例如破诸法“四边生”),一靠边,即便失去中。靠边尚且不可,更何况站在“边”的立场说话。
边,即是“际”。边际边际,边跟际是一组同义词。所以凡“有边”、“有际”的立场都无自性,是即无生之义,前面已经说过。然则何以“无际”亦空呢?
月称论师的解释是,“无际”指的正是际,无初际、无后际是名无际。所谓初后际,即是起点与终点。起终二点便即是“边”:因佛家不认为应该讨论宇宙的生成与终结,其生成与终结都由缘起,与其去研究宇宙的生灭缘起,倒不如去认识这缘起法则,用之以自行体验“缘起性空”的性空境界。
说“无际”本来很对,否定了“边见”。但若一替无际定位,那就大错,正如前说“毕竟”,一替毕竟定位(在纸上定出一个0点),而且执着此即是0,那便大错。
怎样是替无际定位呢?例如说“无限大”、“无限小”,那便是定位,因为虽说无限,但却又说大小,那就明显分成两边。一般人的概念,有际即是无限小(0点),无际即是无限大(由0点无限伸展),是故“无际空”所空者,便正是这经过定位执着的无限大概念。由是可知中观之中,立场很严格。
(十一)无散空
这个名词在翻译上颇为混乱,“无变异空”、“散无散空”、“散空”、“无散空”,其实指的都是同一回事。
散,即是舍弃。如今这个词汇还保留在广府话里,拚命花钱,广府人便谓之“散钱”,散读去声,如“伞”音,是动词,不是形容词(散乱的散,读上声,便是形容词了)。
散空,是有可弃舍的事物,其自性空;无散空,则是当一切都弃舍之后,都无可弃舍,然而连此“无可弃舍”的概念亦应弃舍,是故说为“无散空”。
因为散必有变异,是故无散空亦可说为“无变异空”;因为无散空是相对于散空而言,是故亦可说为散空、散无散空。
毕竟空、无际空、无散空,是互相补充的三个概念。
毕竟空否定了对0的执着;无际空,否定了对无限大、无限小的执着,如是即一切事物与现象都已弃舍(不执着便即是弃舍)。当此之时,很可能产生“虚无”的想法,有如所罗门王所说:“虚空虚空,凡事都是虚空”,这即是到了“都无可弃舍”的层次,由是而生的虚无消极。是故连此亦应空却,人生便才有他的意义。由是建立“无散空”,实在积极,然而却是无所执着的积极。
(十二)本性空
说“本性空”,即等如说:本来就是空。说这句话的意思,是为了纠正一个错误的概念。你们中观家说空,是层层建立你们的理论。中观家因此说:不然,我们其实无所建立,其所建立,无非只是分析而已,由分析指出真相,真相本来即是如此,不待我们去建立。
这个说法,即是“法尔”。法尔如是(本来如是,自然而然便是这样),是故空性不待建立,是即所谓“本性空”。《入中论》说:
“有为等法性,都非诸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如来之所作。”
这句话,关键在于“所作”二字,即是说,并非罗汉菩萨诸佛他们作出来的。既非作出来,即是“本来如是”。《入中论》接着说:
“故有为等性,说名为本性。”
到这里“本性空”的意思便很明白。一切有为法自性空,并 非佛等令其空,作其为空,而是其本来即空。
为什么中观家要强调这点呢?因为一有作意,便亦是“边见”,盖作者必有其主观概念,主观便即是“边”。
中观应成派只一味说中,除此之外,别无所说,中也者,即 是立场绝对超然,唯其超然,然后才能说出“本来如是”的真相。
(十三)一切法空
据月称论师说,此所谓“一切法”,是指十八界所摄诸法,以及六触、六受。“十八界”是一个专有名词,它指的是内六处、外六处,以及六识。
内六处,是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它们叫做“识根”。外六处是指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。它们也叫“六尘”,此前已说过。至于六识,则是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以及意识。
六识根是工具,六尘是对象,六识则是藉工具以了别外境 六尘的作用。——如是即已几乎包括尽一切法,是即十八界。
因为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五界,属于物质;法界则属于精神。物质精神两领域,已包罗万有。其中法界又包括了心所法、心不相应法、无为法,此前亦已一一说过。然而却还有一些东西未包含在十八界内,那便是六触与六触的“触”,不同外六处的触,外六处的触,纯指可触之物,六触之触,则是由六根触六尘引起六识的作用,如眼见青红等色,由眼识依此“见”而生一境界,此境界即是眼的“触”。有触则必有受,由是即有六受。是故说“一切法空”,目的无非说明“一切法”是什么,它已摄尽一切有为法与无为法。
(十四)自相空
“自相空”此名相,正如“一切法空”一样,目的不在说空,而是指出什么是“自相”。
自相可分三类,因、道、果(或根、道、果)。分别为“因上诸法自相”、“道上诸法自相”、“果上诸法自相”。
因是生起诸法之因(包括道上、果上的诸法)。色受想行识五蕴、十八界、十二处,即是因上诸法自相。简称则为“蕴界处”,此前已各各说过。
道是指修行之道。这包括六波罗蜜多、四静虑、三十七道品(三十七觉分)、三解脱门、八解脱门,以后当——解释。
果是指修行所得的果。这包括十力、四无畏、四无碍、四无量、十八不共法、一切种智。一共六种。以后亦当一一解说。你看,一个“自相”,便开展出一大堆名相,学佛之难便即在于此。但其实即使不了解这堆名相,亦不妨碍我们理解“自相空”。月称论师有一颂云:
若有为自相,及无为自相
彼由彼性空,是为自相空
即将前因、道、果的分类统统抛掉,只拿有为法、无为法来作两大分类,此两类自相本性即空,是即为自相空。
(十五)不可得空
以前所谈的空性,但就空间的范围来说,现在谈的“不可得空”,即就时间范围而言。印度哲学,原一贯谈时空,佛学自亦不例外。
佛家谈时间,只说“三世”,所谓三世,并非指前世今世后世,而是泛指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你现在在读这篇文章,在此一秒之前,已经是过去,一秒钟之后,那便是未来。
所以佛家的“三世”实在是两头长,中间短,中间的“现在”,无非只是一瞬,可是“过去”与“未来”,却无限遥远,可以是无数劫(“劫”也是时间的单位)。
《入中论》说:
现在此不住,去来皆非有
为什么现在不住呢?这就正因为“现在”实在太短暂,你说1993年3月3日凌晨3时是“现在”,可是三时零万分之一秒,这“现在”就已非现在,它已经过去了。此即所谓“不住”。既然不住,自然就“不可得”。
过去与未来则皆“非有”。为何非有?过去即是已灭,未来即是未生,这已灭与未生,当然不可称之有,是故亦为“不可得”。
三世皆不可得,也即说时;在此三世之中的一切诸法,既无自己的本质,甚至连在时间上的立足点也没有,是即所谓“不可得空”。这是由时间的观点,来观察一切法的空性。
(十六)无性自性空
中观家说“无性自性空”,是用最彻底的手段来显示诸法空性。
上来诸种种空,其实属于原则性的,却只有一个,即是“缘起性空”,种种空,都可用这基本法则来加以解释。此有如物理定律,定律一条,但却用此以解释许多客观现象。
中观家因此就有一个担心,学佛的人见到“缘起”这般有用,竟可以解释宇宙万象的本质,还可以解释学佛者所追求的涅槃,因此便对“缘起”产生执着,是故便立“无性自性空”来破这个“缘起”。
所谓“缘起”,已经说过,即是万事万物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,是故“缘起”便不只一缘,也即是说,仅仅一个客观条件不能生起一法,此即所谓“法不孤起”。现在说的“无性”,即是指诸缘的和合性,这“和合”本身即无自性,故曰无性。
“和合”为什么没有自性呢?因为凡客观条件的和合必不永恒,亦非独立,客观条件稍稍一变,此“和合”就会变成另一个“和合”。如果和合永恒,那么宇宙就没有变化,而我们连烧一壶开水都会变成是不可能的事。
既无和合性,是故“缘起”本身亦无自性。这是由定义“和合”为“无性”,然后指出“无性”亦“自性空”,由是空掉对缘起的执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