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佛学入门<谈锡永作品集> • 2.谈释名相<7.佛家名相> • 有宗名相】
2010304
第四十三讲 余外与中道
弥勒瑜伽行教授行者观修。大乘行人之观修与诸佛密意相应,此“相应”便即是瑜伽,故其所行观修即名为瑜伽行。
于弥勒教法中,“余实是有”或“不遣余外”,即观修时必须遵从之基本原则,若有违反,观修必成混乱。此如《瑜伽师地论》云:
云何复名善取空者?
谓由于此,彼无所有,即由彼故,正观其为空。
复由于此,余实是有,即由余故,如实知有。如是名为悟入空性。
要了解四重缘起观修,要善入“缘起性空”,即须先了解此说。
今试将“相依有”与“业因有”二名相代入上引论句中,“相依有”为“此”,“业因有”为“彼”,读者对照而读,当即明“余实是有”之义。
云何复名善取空者?
谓由于“相依有”,“业因有”无所有,即由“业因有”故,正观其空性。复由于“相依有”,(建立)余实是有,即由余故,如实知有。如是名为悟入空性。
此即上来所说四重缘起观修,于建立高一重缘起有之同时,即可悟入其下一重缘起有为空性。是故其次第可如是表明:
一、建立“业因有”,同时悟入一切法无实自性。
二、建立“相依有”,同时悟入“业因有”无实自性。
三、建立“相对有”,同时悟入“相依有”无实自性。
四、建立“相碍有”,同时悟入“相对有”无实自性。
于每重观修中,必须由成立“此”,才能正观“彼”为空,而亦由于成立“此”,即知此“此”为“彼”之余外,余实是有,如实而知其为有。如是观修,始能说为“空有双运”、“胜义世俗双运”。
假若于成立“相依有”之同时,立即又说“相依是故无自性”,此即成抉择混乱、观修混乱、决定混乱,其混乱即由于观修境界混乱:到底是观修“业因缘起”境界,抑或观修“相依缘起”境界,行者于实修时必须清楚,二者不得相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