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佛学入门<谈锡永作品集> • 2.谈释名相<7.佛家名相> • 有宗名相】
20103011
第五十讲 菩提心
菩提心的“菩提”,是梵文bodhi的音译,意译为“觉”,是故菩提心即是觉心(Bodhicitta)。又如“菩萨”,全名应为“菩提萨捶”(Bodhisattva),意为“觉有情”,这里之所谓“觉”,其实即解脱之意。能令有情解脱,便名之为觉有情。
有将菩提心分成“愿菩提心”与“行菩提心”两份者。然而行菩提心所指,即是六波罗蜜多,此前已说过,今但言愿菩提心。
修愿菩提心有两种途径,一是观六道有情皆为自己过去生的父母;一是修自他相换心,即当见有情生病痛苦恼时,愿彼一切苦恼,皆由自己承受。然而途径虽二,实则殊途同归,所修无非悲心。
然而菩提心的内容却不只悲心,除了悲心之外,还有智慧,此智慧即是般若。是故言菩提心,必须理解其为“智悲双运”,亦即智悲两份无分轻重,而且当悲心起时,般若同时生起:般若起时,悲心亦同时生起,二者无前后之别,然后才能称为“双运”。
菩提心要有般若的成份,是因为必须了知一切有情以及事物的空性,因此虽发悲心却不执着于自己的功德。《金刚经》说:佛度众生,却实无众生得度。便是这个意思。盖若屈着指头,数自己度过多少人,那便是不知众生的空性,由是生执,非菩提心。
至于“菩提心”的深密义,则此处未说,因为牵涉到“如来藏”的观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