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佛学入门<谈锡永作品集> • 2.谈释名相<7.佛家名相> • 有宗名相】
20102015
第二十三讲 六种无为法
唯识家给“无为法”下一个定义:无为法即是一切有为法的实性。
依照这个定义,无为法自然非有实自性不可,如果连自己都没有实自性,又怎能作为一切有为法的实性呢?但中观家的观点却有所不同,以后便要谈到。
唯识家谓无为法有六种:一虚空无为;二择灭无为;三非择灭无为;四不动灭无为;五想受灭无为;六真如无为。兹依次解说如下:
一切无为法本无差别,是故名为“一真法界”,既言“一”,
便是平等一味,不应有所分类。如今分之为六,仅是从证解的观点来分别,换言一真”实是“六真”。
虚空无为,是从离一切障碍的立场来证解无为,故谓曰“虚空”。何谓一切障碍?例如执着于自我,或执着于法(原则、原理包括在内),那便是最大的两种障碍,此即前说的“人我”与“法我”。
择灭无为,因无漏智的生起,故能凭此智力,断灭一切障 碍,由是而证解无为,是名“择灭”。
非择灭无为,不由任何智力断灭障碍,直证一真法界的本 性,如是证解无为,是名“非择灭”。
不动灭无为,行深禅定,于定中不为苦乐所动,由是证解无为,是名“不动灭”。不动是指行者心识不为外境所转移。
想受灭无为,入灭尽定,于定中一切心心所法尽皆伏灭,如是证解无为,是名“想受灭”。本来在灭尽定中,不独想蕴及受蕴二者伏灭,如今但举“想受灭”,是因为在五蕴中,此二蕴的势力特强,人受染污,大多数情形下都因想心所和受心所引起。
举个例,如人起贪念,一味作物质上的追求,都因“想”而起:想自己有华屋美车,是何等风光;想自己的资产最好能加多两三个“0”,同时,一面想,又一面“受”,例如风光,便是受了。诸如名誉、地位、体面等等,无不是受。
正因为心心所中,以想及受为最强,是故于立名时,便特别强调二者,称为“想受灭”。其实若称之为“五蕴灭”、“心所灭”亦无不可。
真如无为。能直证真如,如是证解无为,即名为“真如无为”。
这里要说一说“真如”。
真即是实,如即是常。这是相对于世俗谛中一切法的无自性而言。无自性的定义是,无独立本质,是故不真,亦不永恒, 是故不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