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佛学入门<谈锡永作品集> • 2.谈释名相<7.佛家名相> • 有宗名相】
2010208
第十六讲 心所四十四种
既说心所,便应知到底有多少个心所。
关于心所名数,可谓相当繁多,因此先将他们分类。唯识家将心所分为六类:遍行、别境、善、烦恼、随烦恼、不定。
最重要的是“遍行心所”,八个心王起作用时,都有这些心所与之相应。甚至可以说,若无这些心所相应,心王的作用亦不起。由是可知它们的重要性。
称之为“遍行”,恰恰便是这个意思,盖谓其周遍于八种心法而起行。
“别境心所”是跟遍行心所相对而言,称为别境,即非遍行,也即是说,它们仅依个别境界起作用,并不如遍行心所,无论哪一个心王起作用(术语称为“起行”),都有它们的份。
“善心所”指的是一类思念,能够利人,又能利己。是故无论哪一个心王起行,若跟善心所相应,则此心王便亦是善性。
“烦恼心所”跟善心所相对,它能烦扰众生,令其恼乱,因此沉溺生死,不得解脱。
“随烦恼”是烦恼心所的属从。先有烦恼心所生起,然后才引生随烦恼,是故便名之为“随”。
“不定心所”是其性质未决定,以性质言,既非善,亦非烦恼;以行境言,既非遍行,亦非别境,是故便名之为不定。
(一)遍行五心所
遍行心所一共有五个,名为作意、触、受、想、思。五蕴中的受蕴和想蕴,只是其中的两个。
可以举一个例来说明它们的作用:
见到一个人,好像有点不妥,心生警惕(作意)。
于是唤起余识心王及余心所,注意这个人的动态(触)。
这个人的眼神很凶,而且注意着我们身边的人(受)。
此人必不怀好意(想)。
马上走开,以免殃及池鱼(思)。
就这么一个简单的事件,其实却是一系列复杂心理活动。称之为“心理活动”则概括,将之分别为心所则精细。如此理解,便知许多佛家名相其实只是将日用语言,换成更精确的定义而已。
我们可以据上例将遍行五心所分别定义如下:
作意的定义是,将心及心所唤起,令其同一刹那即起现行。
触的定义是,令心及心所接触外境。
受的定义是,领纳外境的境相。
想的定义是,于外境取其相状,然后施设名言。
思的定义是,令心及心所起造作反应。
(二)别境五心所
别境心所亦有五个,名为欲、胜解、念、三摩地、慧。
欲就是欲望、祈求。
人总是对自己喜欢的境界生欲望,对厌恶的境界则不生欲望,是故欲心所便非遍行,只对个别境界而起。称为“别境心所”理由即在于此。以此为例,余四可知。
胜解就是作出决定,毫不犹豫。
但所谓毫不犹豫,却只指此心所起时的刹那心态。在此之前或有犹豫,在此之后或有顾虑,那是另一回事。
念即是记忆。记忆的机理是,过去前六识心及心所,攀缘过一个境界,这行为,在阿赖耶识中便形成了种子,念心所的力量,是将此种子唤起,于是第六意识便能记起当日的境相。
三摩地(samadhi)即是定(或称为等持)。
通俗一点来说,亦可理解为专心一志,凝神贯注。用佛家术语来说,叫做“于观察境,前后刹那平等持心”(所以称为“等持”),因为若前一刹那与后一刹那的心态不平,心便有了动态,因此就不得定。
慧即是分别善恶是非的能力。
可是,痴也是慧,它仅是被污染了的慧,因受污染,便善恶是非混淆。
(三)善心所有八个
善心所有八个,亦即在人类的心理活动中,有八种活动,能有益于己,亦有益于人。它们是:
信、精进(勤力)。此二者不须细说。
惭、愧。我们看起来,也许会认为惭和愧是同义词,但佛家却将之区别为二。
站在出世间法的立场,来拒绝做一些事,因为做了就觉得于心不安,这叫做惭。例如说,身为佛教徒,怎能偷东西,这便是惭心所。若站在世间法的立场,来拒绝做一些事,那就叫做愧。譬如说:一个正直的人不应去偷东西,这便是愧心所。
无贪、无瞋、无痴。
这三个善心所可以归为一类。须要解说一下。
佛家对“贪”的定义,跟世俗的了解稍有不同。佛家说的贪,是指人类老不舍得放弃顺境而言,并不专指世俗之所谓“贪心”。
瞋,是指于逆境生怨恨心。
痴,是指对正法正理不生明解。
能明白贪瞋痴的定义,自易理解何谓无贪、无瞋、无痴。
最后一个善心所是轻安。它是指入定的状态,因此恒与定心所俱起。其定义为身心远离粗重,适悦安乐。
(四)六个烦恼心所
烦恼心所有六个。称为烦恼心所,是认为这些心理可以困扰众主,而令其沉溺生死,不得解脱,所以佛家又将之称为“毒”。
头三个,即是贪、瞋、痴。因为此三者为一切不善的根本,是故又称为“三不善根”。关于它们的定义,前已略说,如今须要较详细说明一下痴心所。
痴心所亦名“无明”,释迦说,无明即是一切有情轮回的根本。因为有痴心所,是故其余烦恼心所,以及下面说到的“随烦恼心所”才会生起,由是可以理解,痴是一切烦恼的根源。而且,痴未必是不善,“情有独钟”,也可以说是痴,这“独钟”的一片情,即未必是不善也,但它却正是烦恼的根。
除贪瞋痴外,其余的烦恼心所是:
慢,即是俗语所说的骄傲。
疑,即对正法心生疑惑。这种心理能障碍修道,故对学佛的人来说,亦是烦恼。
恶见,即生起不正见。又可分为五类。
一为“萨迦耶见”,即执五蕴所成之身,为真实的自我。这是世俗通常的见解。
二为“边执见”,即执自我永恒或人死断灭,落于常断二边。
三“见取见”,坚执一不正确的见解,以为殊胜。
四“戒取见”,坚执一戒以为殊胜。如戒杀牛。
五“邪见”,谤无因果、谤无佛无阿罗汉等。
(五)二十随烦恼心所
由烦恼心引生的随烦恼心所,共有二十:
1.忿,即是愤怒。
2.恨,即是怀怨。
3.恼,即是新仇旧恨的交煎。
4.覆,即是隐瞒自己的过失。
5.诳,即是欺诈。
6.谄,即是拍马屁。
7.骄,即是对自己的优点过分沉迷,譬如恃自己多钱、恃自己美丽等,亦即自恃。
8.害,即对众生缺少同情心,时加逼害损恼。
9.嫉,即是妒忌。
10.悭,即不肯以学识或资财分惠于人。
11.无惭,不肯学出世间善法,以为自己所懂的一套哲理即是正见。
12.无愧,于世法所呵责的人(例如为富不仁的人),依然尊崇恭敬。即所谓“傍友”之流。
13.不信,对善法生不忍、不乐、不欲心。
14.懈怠,懒于断除恶事,或懒于修行善事。
15.放逸,放纵自己,不乐修善。
16.昏沉,于坐定时,心不明了而懵懵然。
17.掉举,于坐定时,妄念丛生而心念不专一。
18.失念,于所缘境不能明记,亦即善忘。
19.不正知,于所缘境生谬解,如精神错乱或受催眠者之所为。
20.散乱,心意不专一,于一境生多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