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佛学入门<谈锡永作品集> • 2.谈释名相<7.佛家名相> • 有宗名相】
20102010
第十八讲 善恶无记
心及心所,只是一组组心理活动,其名称繁多,实由于人类心理便是如此复杂,佛家只是依人的心理,施设出种种名相而已。
人的一切行为(包括语言及思想),佛家称之为“业”(Karma)。
行动是身业,语言是语业,思想是意业。
身语意三者,以意业为重,因为行动及语言,都受意的指挥,亦即先有一系列心及心所活动,然后才有行动及语言的表达,是故佛家所重者唯意业。
这就跟世间的法律不同。起盗窃之念,而实际并未盗窃,在世间法,并不能定之以盗窃罪,可是照佛家的观点,起念便已经是作了“意业”。
因此,佛家便将业分为三种性质,即善业、恶业、无记业,作为判断身语业好坏的根据。
有善心所参与而生起的身语业,都是善业。
有烦恼心所,以及随烦恼心所参与而生起的身语意业,都是恶业。
无记业,是一类无所谓善,亦无所谓恶的思想语言行动。例如想喝一杯茶,于是去斟茶,这思想行动便是无记。
由是可知佛家之所以将心理活动区分得那么细,实际上是作心理分析。由心理分析,判别心理的性质,然后为一切思想语言行动作定性,这就是研究心及心所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