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佛学入门<谈锡永作品集> • 2.谈释名相<7.佛家名相> • 有宗名相】
20102026
第三十四讲 三无性
唯识家说“三性”,是说明三种对“事物本质”的观点:并不是说“三类事物本质”,此点应该清楚认识。
“三无性”亦是唯识家常用的名相,粗看起来,似与“三性”相对,一般讲唯识的书,亦“三性三无性”地连在一块讲,事实上“三无性”跟“三性”并非有相反的关系。
而且恰恰跟字面的意义相反,“三无性”者,正是说三种事物的本质,因觉其本质为“无”,所以才称之为“无性”。
这类概念上的障碍,常常成为学佛者的拦路石,概念稍一不清,即便只能在口头上跟着人“三性三无性”,而不能将此付 诸实证。是故笔者不惜费辞,再将它的概念表达一下。
说“三性”,是说对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,有三种认识观点。这些观点包括世俗的观点在内,因此便连错误的观点亦包括在其中。如遍计所执性,即是世俗常犯的错误。
说“三无性”,则是从三重层面来分析事物的本质。层层分析,由浅入深,于是经此分析之后,便能对事物与现象有彻底的了解,知其本质(性)为“无”。
是故,“三性”所言,只是其认识的观点,唯“三无性”才接触到事物的本体。
所谓三无性,是相无性、生无性、胜义无性。此三者的层次,可谓依次渐高。
相无性者,是谓一切法都只是一种呈现,而究无实有的本体。
例如依“遍计所执性”建立的种种事物与现象,望之相状宛然,甚至用五官、用身触来接触它,都觉得其宛然如实,但却原来是我们用错误的立场来评判自己的感觉;立场既错,结论自然便错,此犹如黑夜中踢到一条绳的人,误以为踩到一条蛇。
是故“相无性”者,即就此层面来纠正遍计执的观点。事物有相,但其相却无真实的本质,是谓相无性。
生无性者,是谓一切法唯藉缘起建立,缘具则生,缘缺则灭。
此即跟“依他起性”有关。依他起谓事物须依“他”(他缘)而生起,既依他缘,便不能说事物的生起有其实质,盖若有实质则不必依他矣。是故由此事物生起的层次作分析,便说生无性:事物生起无自性。
胜义无性者,是说一切法的生灭,从胜义谛而言,皆洞知其了无本质。故不能说生灭是实。此即跟“圆成实性”配合,圆成实者,是宇宙间唯一真实的本质,亦即“胜义无性”以外的唯一真实存在,此即所谓真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