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佛学入门<谈锡永作品集> • 2.谈释名相<7.佛家名相> • 有宗名相】
20102024
第三十二讲 境
境,指识所缘的境界。此即所谓“能所”的关系。对境界而言,识为“能缘”,对识而言,境为“所缘”。
因此平常人说:用心识去认识外物,但佛家却必须将之说成:以能缘识去缘所缘境。亦必如是说,意义才圆满精确。
八种识无论哪一识活动起用,都必有其各各的所缘境界。换句话来说,便是各识都有所缘的特定对象。而这些对象所呈现的状态,便即是“境”。
境有外内之别。外境是客观世界的状态,内境则是自己的心识活动状态。但甲识缘乙识,有时亦称乙为外境。较特别的是第七末那识,恒缘“自我”。它根据自我的利害关系来思量计度。阿Q见到王胡便马上躲开,见到小D却开动拳脚,即是末那识攀缘“自我”的计度结果;王胡健硕不可欺,小D却可欺,可欺不可欺完全以“自我”作为比较判另0,故末那识所认识的,便不只是内心世界,而是内心世界的主人“自我”了。
依唯识家的说法,境界可分为三种:性境、带质境、独影境。前五识所缘的,唯有性境;第六识可以通缘三境;第七识唯缘带质境;第八识则亦缘性境。
关于种种境,下文即将谈到。
(一)性境
凡佛家言“性”,必作本质解,所以性境亦即“本质境”。亦即心识所缘之境真实,所谓“真实”,是指其特性不会改变。
如水以湿为性,当其凝结成冰、蒸腾为气之际,依然有湿这种本质。是故我们便可以说,湿是水的真实性质。
水亦流动,但凝结成冰则不流动,是故流动便不是水的真实性质,即不可称之为“性”。举此一例,“性”的定义可明,然后可以谈“性境”。
前五识缘境,可以说完全是直觉,例如嗅到香气就是香气,至于要分别这是什么香,香得舒不舒服,便已是第六意识的作用。
因为是直觉,所以便无妄心的作用参与,故便无虚假施设,由是说为真实。
这说法,如果换上唯识家的语言,便是——境从各识的种子生,从各识相分的真实种子生,故见分便可真实不谬地认识到境。因为一切都真实,所以称为性境。
第八识亦能缘性境,然而所缘者却与前五识不同。前五识所缘为有本质的性境,第八识见分则缘无本质的性境。因为第八识只缘五根的身器世界、种子,而不缘外界的五尘。
凡性境都属现量,因为既然是直觉的认识,所认识者自非现量不可。
(二)带质境
如果用唯识家的语言来解释“带质境”,一般人一定不容易明白。因此不如先举例。
见到有烟,推断有火,谁知见到的只是干冰的烟。
在这事件里头,应有如下的心理活动:
心识依托于一境相(烟),虽以为是接触到本质,但却又不能得到这境相的真实相状,(是火生烟呢?还是干冰生烟呢?)然而却以为有火(依托本质而生的自识所缘境)。
为什么会错呢?
用一般语言来说,这当然是“判断错误”,但却可以这样说:由于不能得到本质的自相,只能得到依本质另行变起的相分,作为识的所缘境,此所缘境虽与本质相似,然而已实际与本质相违,是故错误。
上面的说法,便是带质境的定义。
所以带质境唯是非量:心识所认识的带质境,一定谬误。
末那识分别“自我”时,这“自我”之相便是带质境。识缘于五蕴(质),以为五蕴即是“自我”(境),然而这我境虽依赖五蕴而生,实际上只是心识中生起“自我”之相,而非五蕴本来有我相。是故此“自我”便是带五蕴之质的境相。
“自我”不实,因此是非量。而不实则正是带质境的特色。
(三)独影境
性境和带质境,都更依托“本质”而生,唯独影境则不依任何本质,那个“独影”便即是境,因而便称为独影境。
例如记忆,便是独影境的作用。
当我们回忆一件事件时,并无当时的事物呈现于眼前,但 在回忆时,却似有境现于脑海,此所呈现的,便是“独影”。
独影境因此便可分为两种,一是无质独影境,一是有质独影境。
前者如兔角、龟毛。原无此等事物,却缘之为有,是为“无质”。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,以及梦中的境界等,都属此类。
后者如镜花水月,虽然亦是空幻,但毕竟依托镜、花、水、月等有实质的外境而生,是即称为“有质”。
无质独影境一定谬误,属于非量。
有质独影境未必谬误。以镜中花为花,以水中月为月,是推断上的谬误,而非独影境的谬误。所以有质独影境可以是比量,亦可以是非量。例如见镜花而推知有镜,见水月而推知有水,那便不是谬误了。
这里又须注意,独影境即使称为“有质”,其质亦与带质境的质不同。带质境因质而生起歪曲的相状,其质仍是客观的存在,而有质独影境所带的质,则纯属主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