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佛学入门<谈锡永作品集> • 2.谈释名相<7.佛家名相> • 有宗名相】
20103013
第五十二讲 十地
十地,即是十个品位,亦可以说是十个层次。这是专指菩萨的品位而言。“菩萨”一词,汉地佛教徒每多误会,将之与神祇相等,这实在是很大的误会。
菩萨一词的原意,是“菩提萨埵(Bodhisattva)”,菩提即是觉,萨埋即是有情,故菩萨的定义即是“觉有情”,令众生觉悟。因为凡符合这定义的人,都可称为菩萨,是故当年许多印度的大论师,便都被后人尊为菩萨,如龙树菩萨、无著菩萨、世亲菩萨,他们当年照样吃饭拉发屎,生活与凡人无异。然而因为他们的论著的确能令众生觉悟,同时他们本人亦具有一定的证量,故即使在其生前,给称为菩萨亦无人异议。
还有一种叫“初发心菩萨”,则连你都可以做,你只须坚定发起菩提心,亦即发起修定慧的精进心,以及发起渡众生的大悲心,便即能受此名号而无愧。
或者你说,我还没有证量,焉能称为菩萨?那就对了,这就叫做“地前菩萨”,亦即尚未入十地的品位,若入此品位,那便叫做“登地”。那便是已入能生证量的菩萨初阶。
知道“菩萨”一词的定义,就不会将什么神都当成是菩萨,因为神亦有自我的执着(你试叫耶和华说自己无自性),这就未有称为菩萨的资格。
(一)第一欢喜地
十地的第一地,名“欢喜地”。在这品位上的菩萨,便是初登地菩萨。
中观家说,佛由菩萨生,菩萨由“三法”生,故初登地菩萨,即由“三法”所生者。
“三法”指:大悲心、无二慧、菩提心。
大悲心是指对众生的悲悯,若详说之,则可分为“生缘悲”、“法缘悲”、“无缘大悲”三者。今仅说前二者,后者留在第六地说。
生缘悲是因众生有我执,是故流转生死,由怜悯众生之流转,是故兴悲;法缘悲是以一切法本无实体,唯菩萨能悟因缘生灭,而众生却执一切法为实,由是便有轮回,缘此兴悲,是法缘悲。
无二慧者,谓观诸法性空,无有实体,是故不执之为有;但诸法因缘生,是故亦不认之为无。离此有无二边,非常非断即无二慧。
菩提心者,分为“世俗菩提心”与“胜义菩提心”。世俗菩提心,谓观三界有如火宅,然众生却以苦为乐,居火宅而不知出离;又观一切众生,于过去生都曾为我之父母或眷属,今为救度彼故,誓愿成佛。故此即为利乐众生而成佛之心。胜义菩提心则为通达性空,得无二慧,同时发愿利生之心。若仅得世俗菩提心,是地前菩萨,能得胜义菩提心者,始登初地。
(二)第二离垢地
在中观宗,将十地分配十种菩提心,前说第一欢喜地,其胜义菩提心由布施而生,因布施而得利乐众生,是名欢喜。
第二地的胜义菩提心,为持戒波罗蜜多圆满。此时,于初地未能离的微细垢,如今则已离尽,是故便名为离垢地。
什么叫做微细垢呢?
这是指由犯微细戒而生之污垢。众生常犯戒,即使一心向善的人,亦难免犯戒,譬如说当行布施度之时,往往很难体会“三轮体空”,即使怀有“施恩莫望报”之心,亦总难免觉得别人到底受到自己的恩惠;若不能“三轮体空”而布施,则毕竟有垢也。
二地菩萨,即使在睡梦中亦不犯微细戒,此盖由于平时持戒精严之故,由此熏习,便能离垢。
所谓熏习,是指身语意三业留下的无形力量,这种力量,亦即名为“习气”。喜欢画画的人,拿着笔便爱描画;喜欢赌钱的人,一听见麻将声便整个人跳起,这些便即是习气。习气虽出于无心,但实能影响三业。
不过习气亦有善恶,如善人常怀恻隐之心,这恻隐之心便是善的习气,二地菩萨即有微细习气未断,亦仅为善习气,是故即能离垢。然而离垢亦须知空性,我与垢,本体皆非真实。
(三)第三发光地
所谓发光,谓发智慧光。何以能发智慧光,则以于第二离垢地中,戒行清净,既离一切垢,是故即有发光的基础。
然登第三地的菩萨,实以修忍辱波罗蜜多而得成办。在这阶段的忍辱,可以说是以德报怨。然而忍辱亦有两种,一者以悲心忍,一者以慧性忍。
悲心忍者,视颠倒众生如子,视己如母,当颠倒众生以横逆相加之时,则譬如慈母视病子,病子对慈母纵加捶打,慈母不但不生怨恨,反而因为病子的颠狂而对之更加怜惜。
慧性忍者,以菩萨已通达空性,视一切法如幻如化,是故受横逆相加时,不见有施者相,不见有受者相,亦不见有横逆相,如是三轮体空即便能忍。
虚云老和尚于五十年代初期,受斗争捶打,一次复一次,虚老修忍辱波罗蜜多,于挨打时入定,因此虽遍体鳞伤却依然无事,且对打自己的人亦不生怨,视为业力因果,是故说者谓虚老至少已以肉身登三地菩萨位。
由第一欢喜地的布施,以至第三发光地的忍辱,所积者为 福资粮。修行道上亦须福报,经此三地,福资粮已足。同时,如是修习,得佛色身之因,佛有法身、色身二种,色身即是报身与应化身。
(四)第四焰慧地
焰慧地谓第三地所发之智慧光增加,有如火焰,是名焰慧。
中观家未详说此地菩萨修持的特色,月称论师在《入中论》中,亦仅说曰:
功德皆随精进行,福慧二种资粮因;何地精进最炽盛,彼即第四焰慧地。
这首颂的意思是说,一切功德皆由精进生。何以如此?则因六波罗蜜多中:
前三度(布施、忍辱、持戒)能生福资粮。
后二度(禅定、般若)能生慧资粮。
精进波罗蜜多则是前后桥梁,由修福资粮过渡到修慧资粮,是故便说二种功德皆由精进生起。但精进既如是重要,是则应如何修耶?弥勒菩萨在《现观庄严论》中,有说此地的修治,其颂曰:
住林少欲足,杜多正律仪;
不舍诸学处,诃厌诸欲乐;
寂灭舍众处,不没无顾恋。
此颂所言,是证第四地的修治十事,即:一乐住山林,远离愦闹;二未得供养,少欲无贪;三已得利养,知足无求;四行十二“杜多”,谓乞食、于净处住、只蓄三衣之类关于衣食住行的生活律仪;五不舍所受学处,即不舍律仪;六于五欲乐生厌离心;七称所化机,令住寂灭;八舍一切财物;九修诸善心;十于物无所顾恋。
(五)第五难胜地
十地的第五地,名难胜地。称为难胜,谓不为魔所胜。
这里的所谓魔,佛家认为是天魔,如释迦成佛,亦经天魔波旬考验;罗汉亦可降魔,如邬波崛多罗汉,亦曾降伏大自在天。大自在天虽是天王,但于其考验邬波崛多时,所为却是魔行,是故亦称降魔。
然而修行人所起者多为心魔,由心魔幻成种种境界,是谓魔境。
诺那上师有一弟子名韩大载,为当时的中央委员,证量未够却去闭黑关,为防万一,便与诺那上师约定,装一直通电话联络。
韩大载入关之后,一坐定,便见有一条黑龙缠胸,问诺那上师,上师叫他不必理。然而屡被黑龙所缠,韩大载便问上师,想用刀刺黑龙,上师叫他不可,不妨准备一枝墨笔,当见黑龙之时,用笔刺它。韩大载如言照做,一出定,打电话给诺那上师,上师叫他看看自己胸口,那枝墨笔便恰恰点正心口。
这是民初的一宗真实故事。由此可见,许多魔境,无非只是心魔,所谓魔由心生。
第五地以修禅定波罗蜜多为证量,是故便特别提到天魔。
在此阶段前,由静虑进而至止观,由止观进而至禅定,及修禅定圆满,才能降魔,登第五地。
(六)第六现前地
现前地是十地中最重要的一地,因其为修般若波罗蜜多圆满的品位。
统观十地,由一至五,属于修而未证,至第七地则已能于刹那顷证得灭定,中间的重要过渡阶段,即在于此第六地。因为此时般若已证圆成。
什么叫做般若已证圆成呢?
那就是亲自如实证得空性的境界。我们如今谈佛,无非只是理论,口头上说得头头是道,缘起性空、诸法无自性等等,但这个空性境界,实际上毫无体验,根本不知此境界是什么一回事。
密宗说,这个境界有三个特点:乐、明、无念。然而这亦毕竟如形容吃牛奶糖:香、甜、有奶味,听其形容,亦只能想象其味道耳,终不似真的把牛奶糖放进口中一尝,自己去体会它的滋味,根本用不着去听旁人形容。
修六波罗蜜多圆满,就有资格去吃这粒“牛奶糖”。是故此地便称为“现前”。现前者,即是说此地菩萨已接近成佛,如月称《入中论》所云:
现前住于正定心,正等觉法皆现前。
正等觉法现前,即谓虽未证得此法,但已经有资格去证。如上例,犹如牛奶糖虽未吃,但牛奶糖已经在手,便已有吃的方便。
(七)第七远行地
月称在第六现前地结尾一颂说:
世俗真实广白翼,鹅王引导众生鹅
复承善力风云势,飞度诸佛德海岸
“世俗”“真实”即是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,二者有如双翼,缺一不可。倘具足双翼,即能利众生,飞度诸佛功德海而至彼岸。如是即所谓无缘大悲,亦即止观双运的悲心。
以此菩提心为基础,修方便波罗蜜多圆满,即能登第七地。此地名为“远行”,是谓其离生死岸已远,亦即离涅槃的境界已近。以前提过“资粮”一词,说资粮为远行人所须,至到此地,然后才有称为远行人的资格。
远行地的特色,是能刹那入“灭定”,此前已说,然则何为灭定耶?此定具称“寂灭定”,因为定不着一切相,若以现象界的经验来观察,即便称之为“寂灭”。此有如水不扬波,以现象言便是寂然不动,但此寂灭却非不具生机,波平如镜的水,水的功能实未尝失去,随时可以发挥作用。
然而入寂灭定,到底不同寂灭。寂灭即是涅槃,是成佛的境界,今七地菩萨只不过在定中能寂灭耳,仍有入定出定的分别,未能常在定中。
一至六地菩萨修定,须在面前先修一真如境相,然后依此入定,是故尚属有相。这是跟第七地菩萨的最大分别。
(八)第八不动地
不动地的不动,是指不为烦恼所动。因为不为烦恼所动,是故便不退转。同时又指不为功用所动,因七地以下菩萨,入寂灭定时都须用功,甚至七地菩萨,虽云刹那入灭定,毕竟仍须起入定的作意,即是说,至少要生入定的念头,然后才能马上入定,至第八地,叫做“任运能入”,即是自然而然即便入定,连念头都不须起,以此便不为一切分别所动。习过定的人不妨回想一下自己的习定过程,身痒不能入定,阳光照眼又不能入定,这即是为分别所动,痒与不痒,光与暗,便即是“分别”。
入此定的菩萨,能一时分身遍诸刹土,既能承事诸佛,又能作饶益有情事业。有人自夸能上色究竟天听弥勒菩萨说法,即企图暗示自己是八地菩萨。可是一方面却又声言要打官司,那便是烦恼尚未断尽,既为烦恼所动,即非八地菩萨,自相矛盾,不知何以自圆其说。
第八地菩萨刹那可证涅槃,故此时即有诸佛前来弹指,令彼出定,告以尚未证诸佛三身四智十力四无畏,尚未度众生离轮回苦,于是菩萨出定,任运现身广作普渡有情事业,故此地须愿波罗蜜多圆满。
依中观应成派说,八地菩萨的烦恼障虽已清除,但却仍有所知障未能断灭,必待成佛以后,此障始消。这是应成派的特说,与其余宗派不同。
(九)第九善慧地
菩萨修至八地,已能保证脱离生死轮回,至于凭其愿力,示现轮回,那是另一回事。如观世音菩萨种种示现,即曾示现为“鱼篮观音”,那提鱼篮的渔家女便有死亡,此但为示现,并不表示观音亦有生死。
至第九地,力波罗蜜多圆满,便有十力,此详见于《华严经》,如今只能略说:
一知觉处非觉处智力。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与非理之智。
二知三世业报智力。即能知众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业报因果的智力。
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。即能知各种禅定的解脱力量,以及解脱境界的智力。
四知诸根胜劣智力。即知众生的根器高下,与得果大小的智力。有此智力,即可对机说法。
五知种种解智力。即能知种种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,是故能说合适的法。
六知种种界智力。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。
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。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。
八知天眼无碍智力。即以天眼视众生的智力。
九知宿命无漏智力。即宿命通。
十知永断习气智力。即断除一切习气,能如实知的智力。
(十)第十法云地
法云地指能以佛法润泽众生,如云之能降雨。此地又名灌顶地,谓十地菩萨入三摩地(定),坐莲花座,——莲花瓣上,各有菩萨眷属安坐。此际十方诸佛咸集,从眉间放白毫光,集菩萨顶,菩萨得此灌顶,即成与佛同等的报身,此灌顶名“妙智灌顶”,是故此地亦名“灌顶地”。
登十地后,功德不可思量,如刹那见百世界佛,得佛加持;能以宿命通知过去一百劫事,以天眼通知未来一百劫事;能放光照百世界;能以神通力同时教化百世界有情;能示现无量身化度,一一身皆有百菩萨眷属。
登此地,须智波罗蜜多圆满,这里所说的“智”,为道相智。
亦即知一切道法差别之智。如前所述,当化身教化百世界有情时,必能知道法差别,然后才能相机教导,此即道相智的一例。至其智相,广见《现观庄严论》。
十地菩萨的福资粮固然圆满,即慧资粮亦同时圆满,虽仍有所知障,但已最为微细,由是精进,即能尽断微细所知障圆成佛果。
关于十地菩萨成佛,大小乘说法不同。大乘说成佛在色究竟天厚严土,于彼处入金刚喻定,小乘则谓定于南瞻部洲菩提树下。个中差别,大乘是指成报身佛,小乘则指成化身佛。而密宗灌顶的根据,亦即在于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