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佛学入门<谈锡永作品集> • 2.谈释名相<7.佛家名相> • 有宗名相】
2010303
第四十二讲 四重缘起
龙树说缘起,成为空宗之所依,也即是说,凡空宗说“空”,无不依龙树的缘起法为根据。
不过,空宗诸派虽同样说缘起,但是他们对缘起的理解却各有不同。
最粗浅的理解,是以为事物既然依因缘而生,所以就一定“无自性”。无自性便即是“空”。例如一只杯,它由陶土造成,造者是陶师,陶师将陶土加水和合,放在陶轮上造胚,然后加釉烧制,这一切,便即是“因缘”。由“因缘和合”而成的杯,非陶土性、非陶师性、非水性、非陶轮性、非陶釉性、非陶窑性,是故便说之为“无自性”,“无自性空”。
然而,龙树则实说“四重缘起”。
龙树说四重缘起,见于《中论》、《七十空性论》、《法界赞》及《菩提心论》,然若读者未得传授,不知法义,则不能明其意旨。于是但以“缘生性空”、“缘生无自性”以概括之,此已成中观末流之通病。其实此四重缘起,亦曾传入汉土,此即华严宗所传之四种缘起,名:
一、业感缘起。
谓惑、业、苦辗转而成因果相续。以惑为缘,造作诸业,于是由业为因,感生死果。
二、、阿赖耶缘起。
此即种子生现行,现行同时新熏种子,如是种子与现行互为因果,遂变现生死。
三、如来藏缘起(又名真如缘起)。
此谓真如实体为如来藏,以此为因,复以因缘之用以为缘,由是生“生灭相”,得“生灭果”。
按,华严家此说,依《大乘起信论》,故执真如为实体,属“他空见”,即尽空真如以外诸法,唯真如实体不空,真如以外者即为“他”。此非如来藏之了义说。
四、法界缘起。
此谓一切法由如来藏变现,故一切法可互相融通而成一大缘起,无一独立自成之缘起可成存在,此即以一法成一切法,以一切法成一法,由是一与多相即,法界万有相融无碍。
此四种缘起,与藏传宁玛派所传之四重缘起有差别(格鲁派则说为三重缘起)。四重缘起分次第,可与离相四加行配合,而华严四种缘起则与此无关。彼此差异,或由于传承不同,或由于华严祖师别出新义,此可不论。
四重缘起的建立,实为学人观修而设,下面,即依照观修的次第,说此四重缘起。
(一)业因缘起
此对治凡愚,凡愚执现前一切法为实有,物有物性,业因缘起则说以业为因,于诸缘和合时生一切法,此如以植物种子为因,以种植、土壤、阳光、雨露等为缘,于是生一植物,由是说一切法皆无自性,唯具缘起性。如前说杯例,亦属业因缘起。
此重观修,于否定一切法自性有,亦即现证其为无自性空之同时,建立“业因有”,由是离所对治分别相,同时建立能对治分别相。
如贪,为所对治,由观修贪之种种“业因有”,即于种种贪分别相证知不可执为实有,如是即离所对治分别相。于此时,不能同时说“业因有”此能对治相亦为空性,此即所谓“不遣余外”,此为佛家观修之要义。
(二)相依缘起
此为除遣“业因有”此能对治分别相之观修抉择。一切分别相,无论其为能对治与所对治(如“不爱”与“贪”),无非皆为心识与外境之相依。何以故?
先说外境,外境实依心识而变现。现前一棵树,猴子之所见必不同人之所见,雀鸟之所见亦必不同猴子之所见,以心识不同故。由是外境非但无实自性,即实自相亦不可得。
次说心识,心识实依外境而始能起分别。“分别”为心识本具之功能,但若无声,耳识不起;若然无味,舌识不起。不起非谓其不存在,但谓其不能起分别功能。
以此之故,一切现象皆无自性,唯成心识之行相而为人分别;一切心识行相亦皆无自性,唯依外境始能起分别行相。心识与外境互相依存,故以相依为性。如是观修,前所建立为“业因有”者,于观修中非为心识行相即为外境相,故可证知皆无自性空,彼唯以相依为性。
于现证“业因有”之空性同时,成立“相依有”,于此次第,不得更说“相依有”为空,以其为“业因有”之余外故。
(三)相对缘起
此为除遣“真如分别相”之抉择。
由前相依缘起,现证能对治之诸法空性,故六波罗蜜多、三十七菩提分,以至八正道等皆无自性,此际行者必执真如为实自性(执如来藏为实体),由是起真如分别相。故“如来藏缘起”、“他空见”等即落于此重缘起。
然而,“真如”亦无非为能对治,其所对治,即前所说之观修,此中分别,可说真如为智境,六波罗蜜等则为识境〔未证初地,其所证般若亦为识境〕,故可建立为如来藏与藏识。今即由“如来藏藏识”说相对缘起成“相对有”,由是现证“相依有”为无自性空。
“如来藏藏识”为《入楞伽经》所说,今人多所误会,异说纷起,笔者故依梵本重译此经,期能扫清迷雾。若依梵本,即知所谓“如来藏藏识”,即“名为藏识之如来藏”,此义深密,当另说。
今者,但须知“如来藏”与“藏识”相对。
如来藏为佛内自证智境界,藏识为凡愚心识境界,然而二者永不相异离,此如《胜曼经》云:
世尊,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,名如来藏。
由是,法界一切法即皆相对而成为有,即“相对有”。以法界一切法,唯是智境与识境故。智境是无为法,为涅槃界;识境则是有为法,为轮回界,此二者已概括尽一切法。
行者观修相对缘起,即可抉择前所施设之“相依有”为自性空,亦即:心识与外境其实皆相对于智境而成立,非唯心识外境二者相依。二者相依而成为有者,仅是识境,未能周遍至智境边际,一旦至智境边,此“相依有”即不成相依。由是现证“相依有”无自性空。
同理,智境亦相对于识境,故佛之身、智、界亦成“相对有”相对于识之根、境、识而成有,而非身、智、界彼此相依。由是即可现证离“真如分别相”。
(四)相碍缘起
此说为秘密缘起,于往日,上师唯以此示利根弟子,以法义难明,恐受误解。于今日,此重缘起则较易说。
相碍缘起之第一重密义,为六根圆通。
凡六根必落于相碍,相碍者,可理解为局限,故眼唯见色、耳但闻声,《楞严》说六根圆通,即说由观修以除遣相碍,由是观世音菩萨可由眼观声音,而未能六根圆通之菩萨众,则与凡愚同落于此重相碍。
相碍缘起之深密义,为时空之相碍。
法界周遍生机,此生机,可说为佛之大悲,可说为佛之本愿,亦可说为一切有情之大乐。由是说大悲或大乐周遍一切界。
此中所谓“一切界”,于教法中,实指周遍时空,亦即非唯指吾人一度时间、三度空间之世界,实通指无量元次时空之世界。每一世界之情器,必受此世界之时空局限,此即所谓相碍。有情与事物(器)亦必须能适应此时空局限,始能于此时空中成立,是即说为“任运”。
由此重缘起,一切法皆任运而成“相碍有”,即涅槃界之严净佛土,亦皆任运而成立,佛之法身,则任运而周遍。故于此重观修中,即可抉择“相对有”为自性空,以相对亦不得成立故。
此即谓各地菩萨各住于其相碍之中,其所相碍,即是此地菩萨之证智境界。
为明“相碍有”,故《入楞伽经》说三种意生身,示三种相碍,于此不更细说,读者可持此义以读此经。
是故菩萨于地地中,实落于层次不同之相碍,至八地始能至离碍之边际,是名“行深般若波罗多行”(如《心经》所说之观自在菩萨)。
是亦可说各地菩萨,须离自地之相碍始能上进,此亦即离其自地之证智分别相,及离作意求上进之分别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