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佛学入门<谈锡永作品集> • 2.谈释名相<7.佛家名相> • 有宗名相】
2010309
第四十八讲 六波罗蜜多
前前说“自相空”时,提过“道上诸法”及“果上诸法”,如今即将此等名相——诠释。先说“道上诸法”。在大乘修行道上的诸法,最基本的即是“六波罗蜜多”。
此中“波罗蜜多”为梵文的音译Paramita,即“到彼岸”之意,意思是指由生死岸到涅槃岸,因此若用意译,便可译之为“度”,度即是渡过、渡达的意思。
修“六波罗蜜多”,或修“六度”,平直而言,便是依六种方法次第而修,即能离生死而般涅槃。是故此六者即是成佛之道。
成佛虽非易事,但亦不是不可能的事,因此释迦才降生于此人世,“示现”成佛。“示现”也者,即是示范,做一个成佛的榜样给世人看,以示凡夫若依此修行,亦定能成佛。
如今所说“道上诸法”,包括六波罗蜜多在内,都是释迦当日所修之法。但虽然如此,我们对诸法却亦不可因其殊胜,即便产生执着,盖一切法部自性空,一执便错。然而一切法亦有其用,是故亦不可不修。一边修,一边观其空性,那就能得以中道。龙树造《大智度论》、造《中论》,意旨即在于此。
六波罗蜜多者,即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其法虽六,但能以般若而行,则虽修初法亦能登菩萨地。
(一)布施波罗蜜多
六度的第一度,是布施度,即布施波罗蜜多,即由布施而入解脱法门。
布施不同施舍。施舍财物给人者,常怀着悲悯心,悲悯不是不好,只是仍然着重于事相,甚且或生祈求福报之心,此即是造业(善业亦是业),亦即轮回生死的因。是故施舍不能说是解脱法,寻且变为世间的婆妈法。
布施者,不问目的,自己既不作“施主”想,亦不斤斤计较“受者”相,连所施之物(或财或法),亦知其空性,是能“三轮体空”而施,然后才是布施波罗蜜多。
“三轮”即是施者、受者、所施之物,观三者本体皆空,是三轮体空。
布施有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三种。
怀清净心(即心知三轮体空)以财施人,或以财物作利益世间、出世间事业,是为财施。
若怀清净心,以正法施人,即使小至令人持诵四句偈,此即便是法施。行法施不须是经师法师,任何正信佛教徒都可以,但却必须以清净心为基础。若法施时自己作导师想,便已经着相,更无论大言欺世的伪师。
能令人不生怖畏,是无畏施。众生怖畏生死,令其知生死因果、业感缘起,便是无畏施之一。有夸言捉鬼的人,自称无畏施,则实不是,因“无畏”要用钱来买,便绝非布施,更无论其“捉鬼”是虚是实。
(二)持戒波罗蜜多
六度的第二度,为持戒度,即持戒波罗蜜多,即由持戒而入解脱法门。
持戒的戒,以“戒体”最为重要。戒体者,是戒的本质,亦即戒律的精神。
譬如素食,他的精神在于不杀生,则不杀生便是戒体,素食只是相状而已。然而不杀生的目的,则在于降伏人类的瞋心,此又为“不杀生”这戒律的本质。因此若一边在素食馆吃素,一边张家长、李家短,数说别人的不是,劳气之极,瞋心已起,则虽持素亦已经犯戒,更无论藉此而解脱生死轮回矣。
是故持戒不重戒相,外表的样子只是好看,并无功德,必须领略戒律的精神而奉行,始能称为持戒波罗蜜多。
戒律有多种,但总括而言,大乘在家人所须守的戒律,无非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八个字。凡能损害有情利益者,皆是恶,凡能利乐有情者,皆是善。
分别而言,则有“三聚净戒”的名相。此即摄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(亦名摄众生戒)。前二者自利,后者利他。故三聚净戒称为“二利圆满”。关于戒律的细则,此处不便细说,亦不须细说,盖前已说过,戒律所重唯其本质,能得其精神,自便能行心之所安,此然后能于持戒时知其空性。
(三)忍辱波罗蜜多
六度之三,是忍辱度,即忍辱波罗蜜多,亦即由忍辱入解脱法门。
所谓忍辱,并非任人欺凌。天台智者大师尝说,若任人拍打辱骂欺诳,但加忍受,曰:我修忍辱波罗蜜多。其实大错,应跟欺凌者一齐堕入地狱。为什么呢?因为这等于纵人入地狱,明知纵人而不加救度,失去大乘戒律的精神,是故亦应堕地狱。
忍辱分三,生忍、法忍、无生法忍。
所谓“忍”,其实是安住于一境,知其空性之意。因此于受人凌辱欺诈时,不是叫你不避,只是叫你瞋心不起。于瞋心不起时,便是安住于一境。此点非常重要,虽逆来顺受,而有恚瞋心,则并非“安住”。
生忍者,是正确的处世态度,亦即前说的不起瞋心。故经云:“若不生瞋境,故说修忍辱”。能如是,即得解脱资粮。
法忍者,是即使受苦亦修正法,求正法。此并非说求法修法一定要苦行,只是说虽行苦行亦不舍对正法希求、修持之心。
无生法忍者,又称为“深义不惊忍”。闻正法深义(如说无生:不生不灭),若不理解,亦不对此生怖畏(例如怕自己做的善事于他生不受报之类),更不对此诽谤,只慢慢修行,慢慢理解,即为能安住此境。
(四)精进波罗蜜多
六度的第四度是精进度,即精进波罗蜜多,亦即由精进入解脱法门。
精进分三:擐甲精进、加行精进、无厌足精进。
初“擐甲精进”者,谓如人披甲冑而进,故无所畏惧。此言初闻法要者,每易畏惧法要太深,认为只有大成就始能成办,自己只是俗子凡夫,因此不能依法修行,这便须要无所畏精进而行。
释迦提岀这波罗蜜多,真可谓是从实际出发。如小乘行人闻大乘法,便生畏惧,“无法可得”,如何可以?是即宜擐甲而进,从修行过程来理解法义。
次“加行精进”者,是除懈怠之意。盖人生俗务,有如打电子游戏机,打之不舍,一局复一局,无有了期。是故学法的人,如果说:“我俗务一了即便全心学佛。”那无非只是懈怠的借口,有如小孩子说:“打完电子游戏机我便勤力读书。”故密宗祖师叫人,要修法便马上修,如有蛇在胸前,马上要将蛇赶走,一刻不可就延。
又“无厌足精进”者,谓不因略有成就即便懈怠。从前阿提沙尊者日日抽空挎土造佛像,徒辈请代,尊者呵之曰:“然则饭亦请汝辈代食耶? ”此即无厌足精进之例。
如是三者,为精进波罗蜜多。
(五)禅定波罗蜜多
六度的第五度是禅定度,即禅定波罗蜜多,亦即由禅定而入解脱法门。
此言“禅定”,实在分三个阶段,即:静虑、止观、定慧,依次渐进。
初学的人习静坐,并不是入定,只是做“静虑”这步工夫。静是尽量将身、语、意三者控制,使之不散乱,所以身固然要不动,语则念经念咒皆非,而意念则须集中一处(如观拙火,或观心轮等);虑则是任心驰入静境而作思维,由是体会境界的空性,此如看电视剧的人,心虽缘于剧情的悲欢离合,但却知此实如幻,无非做戏。
由静虑而入止观。止是制心一处,亦即层次高一点的“静”。藏密行人无时无刻不自成本尊,这其实即是止。因为既自成本尊,便不会心向外驰(虽不成观音都会去赌博?)此即是止。一边止,一边观成本尊境界的空性,此即是观。
由止观而上则为定慧。止至最高层次即能得定,观至最高层次即能生慧。这时的定,是心不动而知外境种种动态;这时的慧,是离空离执而得般若正智。定慧的境界,叫做“安住法性无分别三摩地”,此中最重要的是“无分别”。若有分别,则既非定亦非慧,所谓佛与凡夫一味,即无分别的意趣。
(六)般若波罗蜜多
六度之六,为般若度,即般若波罗蜜多,亦即由般若入解脱法门。
般若为梵文音译Prajfia,意为智慧,但却只指了解空性的智慧,不指世间的聪明才智。
此言般若,亦有三个层次:生空智、法空智、一切智智。
生空智是知补特迦罗无我的空性智慧;法空智是知一切法无我的空性智慧。前者着重于空众生的本体,后者则空一切事物现象以至学理的本体。
一切智智则是成佛的空性智。此即谓能知一切智本体的智慧。即是说,“一切智”只能知诸法本体,而“一切智智”则连“一切智”的本体亦能悟证。
依唯识家的说法,修小乘的人,得一切智,即知诸法的总相,其总相即是空性。修大乘的菩萨,则知一切道法的差别相,是名道种智。唯佛能知一切法的总相别相,即合一切智与道种智二者,名一切智智。
《现观庄严论》对这三种智皆有详述,为弥勒菩萨自行修证的说法,故欲知般若波罗蜜多,本论非读不可。
依密宗的说法,由事相而修者,有“五种现证菩提”,不住事相而修者,有“大圆满”。二者皆能令行者证般若智。此为一种亲自体会的境界,不可言说,故称之为“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