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佛学入门<谈锡永作品集> • 2.谈释名相<7.佛家名相> • 有宗名相】
20103010
第四十九讲 四无量心
修四无量心,是大乘发心的基础。
大乘所发的心,为“菩提心”,即不唯自利,抑且利他,故学佛不唯为了自己的解脱,抑且为利乐有情,令彼亦得解脱,是即大乘行人的菩提心。
菩提心说来容易,做起来却难,释迦当日亲教的弟子,亦有不能发菩提心者,更何况今时学佛的人。是故必须以四无量心作为基础,然后才有圆满菩提心的可能。
四无量心即是慈、悲、喜、舍。
与一切众生乐,是慈无量心。
拔一切众生苦,是悲无量心。
见人行善,见人离苦得乐,自己亦深生欢喜,是喜无量心。
不生分别心,怨亲平等,不起爱憎,是舍无量心。
四种无量心之所以称为无量,是因为其对象为无量有情,且能生无量功德,以此两种原因,即称之为“无量”。
在实修方面,依密乘的说法,宜先修舍无量心。因为慈悲喜三无量心,皆以无分别的平等舍为基础,否则一有怨亲爱憎的分别,慈悲喜等便都有所偏差,一偏差就不能叫做“无量心”了。
然而四无量心尚非究竟,须继之以发菩提心,始为修道之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