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佛学入门<谈锡永作品集> • 2.谈释名相<7.佛家名相> • 有宗名相】
20102025
第三十三讲 种子八解
(一)种子
前面已经屡次提过“种子”,关于其定义,如今始谈,因为其定义实在复杂。
种子听起来是个名词,有如植物的种子,但其实却不是,它只是一种功能,因其功能有如种子,是故名之为种子。
这个概念非常重要,因为假如将种子当成名词,那么种子便有实体,如此即便违反佛的教导。——种子若有实体时,那便可以将每个人的种子看成是“自我”,如是即违反“诸法无我”这个基本原则。
唯识家通途的说法是:第八阿赖耶识含藏种子,一切法皆从种子而生,连阿赖耶识亦不例外,亦从其所藏的自种而生。
这个说法,正不宜将种子作为名词解,因为假如把“种子”及“阿赖耶识”都当成名词,那么,就等如说鸡腹藏蛋,鸡亦由蛋生,结果便陷入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迷沼。
倘如将种子视作功能,阿赖耶识亦视为功能,那么,一切问题便都解决了:甲功能蕴藏着乙功能,而甲功能亦由乙功能的作用生起,那是自然界普遍现象。例如燃烧作用,氧蕴藏着燃烧的功能,但氧气的功能亦藉燃烧而呈现。
凡这种现象,一定是两种功能同一刹那无间呈现(无间即 是毫无另一刹那间隔之意,即是同时),由是便说阿赖耶识与种子,因果同时。
(二)因果同时
谈种子,“因果同时”这个概念非常重要。前文举例,氧有燃烧的功能,但氧的功能却藉燃烧而呈现,这句话,不妨说得更详细一点。
人体呼吸其实就是燃烧作用,因氧吸入人体,起燃烧作用,然后人体才有体温。所以,氧在人体的功能,便在于其可燃性。
这样,我们便可以理解“因果同时”了。
氧在人体燃烧,发挥氧的功能,燃烧是因,氧功能是果。然而一旦燃烧,氧的功能便必同时呈现,这还不是“因果同时”吗?
如今回到阿赖耶识与种子的问题上去,阿赖耶识的自种子能生阿赖耶识,是故这“能生”的作用便即是因;阿赖耶识虽能含藏种子,却为自种子所生,是故便名之为果。
这一重因果,即如上例,亦应同时呈现,是故说为因果同时。
甚至应该这样理解,正因为因果同时,阿赖耶识才能含藏其自种子如说,因为因果同时,氧的功能才能含藏燃烧作用。若先有氧的功能,然后才有燃烧作用,必待氧靠客观条件,令到具备燃烧作用,才能燃烧,则氧便不能称为有可燃性。
要了解因果同时,自非将阿赖耶识及种子视为功能不可。若视为实体,道理即不通。
(三)种子的类别种子的类别,,其实是“名为种子这一种功能”的类别。
照唯识家的说法,种子分为“有漏”与“无漏”两种,我们亦已说过,漏、烦恼、毒(如贪瞋痴)是一组同义词。所以有漏种子,便是能生起贪瞋痴三毒的种子(或者这样说更容易了解:有漏种子,是心识生起烦恼的机理),而无漏种子,则唯生起无烦恼的行为与境界。
唯识学将阿赖耶识视为宇宙与生命的来源。宇宙叫做“器世间”、生命叫做“情世间”,一切情器,都由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起现行而变现。
这个说法,有两点须要注意:“起现行”,即是“发挥功能”之意;“变”,并不是变魔术般的变,唯识家另有定义。
又须了解,“起现行”与“变”其实亦是“因果同时”,五根种子一起作用,当下便生五根,而五根识亦同时藏有五根种子。这个过程便是起现行的过程,亦是变的过程。
但须知道,这生起的宇宙及生命的作用,纯由有漏种子发挥。必须修证成佛,无漏种子始能呈现。此时由无漏种子所生者,便非阿赖耶识,而是清净的“无垢识”——阿赖耶识因有漏种子已断,是故便不复存在。
(四)种子之体
唯识家通常说,“种子有实体”。笔者于说种子时,开宗明义,却说种子不是名词,只是一种功能,即谓其无实体。然则,笔者是否否定唯识家的说法呢?
不是,这只是语言不同而已。
说种子有实体,其实是为了言说方便,随顺世俗的说法。世俗本来就犯了一个错误,将一切功能都视为实体。譬如眼根,世俗不会只把它当成是一种视物的功能,一定会认为“眼根”是一个名词,这名词有实际的本质与结构,形成一实际的事物。
佛家将这种见解,称为“世俗谛”,即世俗层面的真理。若能知“眼根”无非只是一种功能、一种作用,而根本无所谓“眼根”这种实体,那么,这种见解就可以称为“胜义谛”了,即是胜义(殊胜意义)层面的真理。
所以说种子有实体,是世俗谛;说种子无实体,只有功能,便是胜义谛。
能这样理解,中观跟唯识便可以融和。这种融和很重要,因为西藏密宗的修持,很强调“止观双运”,双运即是同时出现而且势力平均,因此,一定要既知一切法空,却呈现一切法界;即是说,既知种子无实体,但却可因种子的功能,令一切法生起。
关于种子之体,须如是理解。
(五)现行
唯识家常说“现行”,现行即种子起作用,发挥其功能。这并不难理解。但唯识家又说:种子生现行,现行又生种子,而且两种作用同时,这就比较难理解了。
其实笔者在前文强调“因果同时”这个概念,说跟了解种子与阿赖耶识关系很大,理由之一,亦正在于理解种子与现行二者因果同时。
这说法关系重大之处,在于说明无一外在的造物主可以生起众生。盖种子与现行永不相离,即是一体,一体便无内在外在之别,是则在众生身外的造物主,便不可能对众生的生命起任何作用。佛家当年即以此说,广破梵天思想,以致婆罗门的商羯罗尊者于创新教时,不得不将梵天等同法界,而仅强调湿婆与维修奴两大神作为崇拜的对象。
今再举一例,说明二者之因果同时。
譬如电灯一亮,黑暗立即消失。这种现象,并不是先有光 照,然后才有黑暗回避,实际上是于有光的同时,即便消除了暗,因此光跟它的照明作用,实际上是同时呈现。
种子生现行,现行同时又生种子,其情形实亦如是。生起照明的作用,既照明矣,便同时亦有了光,其机理实不难理解。最后得补充一句,用无机的事物来比例有机的生态,总难免陷于机械化,读者须于此体会。
(六)种子生灭
说阿赖耶识藏有种子,并不等于在保险箱中藏有珠宝。此“藏”实不同彼藏。
保险箱中的珠宝,无生灭变化,而阿赖耶识中的种子,则实在不断生灭。并非有一粒什么,存于识中不变。
种子的生灭,有两种机理:
一是刹那生灭。即每种子才生即灭,而且生灭同时。
一是于其生灭之际,新生的种子仍然保持已灭种子的特性。
倘若将种子视为一机械的实体,则这两种机理便很难理解,但若视之为一种功能,理解即易。因为两种机理,无非都是功能的延续而已。
不妨举一机械的例子:于斜板上滚动一个球。球这时受到三种作用力:推球向下的力、地心吸力,这两种力帮助球滚动向下;以及摩擦力(包括空气阻力),这种力阻止球向下滚。
当球滚动时,推球向下的力渐弱,但地心吸力却将之加强,因此球便得继续不断向下滚。然而这些作用,即是刹那生灭而且同性。并不是推球的力弱了,球停一停,再受地心吸力加强,然后球再滚动。
正唯种子生灭同时而且同性,我们才可以看见一个无间断的客观世界,如球之滚动无间。
(七)生起
前文屡说种子“生起”现行,现行“生起”种子,然则何谓“生起”?
所谓生起,并非如母生子、子生孙的生,而是一种变化的相应。太阳照到暗地,实时光明,那便是太阳生起光明。但却并 非是太阳如母,光明如子。
种子生起现行,现行于同时又即生同性种子;这便是一连 串功能相续不断。
还须知道,生起的作用,是种子能生起同类种子,又能生起同性的现行,而现行则唯生同性种子,不能说现行生起同性现行。
为什么呢?因为必须因缘和合,然后种子才能生现行。即是说,一切情器世界的生起,其“因缘”唯是第八识的种子,但必须待增上缘等齐备,情器世界才能生起。(可参考前述“四缘”条)
第八识的种子生起整个宇宙,听起来似乎怪异,违反常识,但细想亦不奇怪。每一类生物的宇宙世界,其实各有规限,人所认知的宇宙世界,即不同鱼所认知的宇宙世界;天人所认知者,又跟人有不同。为什么有这些不同,此即由于种子的“生起”各各不同:于种子变化(起现行)时,有不同的相应。即此功能,佛家便说种子“生起”一切情器世界。”
能如是理解“生起”,其理即通。
(八)熏习与习气
第八识种子的生起,亦可由“熏习”而成。所以熏习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机理。
熏习的作用,有如用花熏茶叶,令茶叶有香气。例如茶叶中的香片,其香本非茶叶所有,但既熏之后,茶叶即具香花之香。
前七识的心及心所起现行,可于生起之同时,使第八识生起新的种子。这种作用便是熏习。这时候,茶叶喻第八识,花喻前七现行识。花为能熏,茶叶为所熏。
因此作用,人才会产生“习气”。习气是人的习惯性身语意业。此犹如广府人的俗语:“桐油缶呈载桐油”,因为盛过桐油的鲤,染上了桐油气味,无法清洗,不能再用来盛载别的东西,只能用回来载桐油。这句俗语,便很生动地描述了熏习与习气。
熏习有两种作用。一曰“熏生”,即如前说,前七现行识令第八识种子生起;一曰“熏长”,令第八识同类种子增长加强。
有这两种作用,然后才有业报与轮回。
前七识起现行,即是以“自我”为利害中心,作一切身语意业,这些业,刹那同时熏生有漏种子藏于第八识,同时加强同类的种子,这些种子便是业报的因缘。一待诸缘具备,业报随即产生。而众生轮回,亦无非受业力牵引。所以我们才要时时起善熏习,不起恶熏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