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佛学入门<谈锡永作品集> • 2.谈释名相<7.佛家名相> • 有宗名相】
20102011
第十九讲 有漏善无漏善
“漏”(asrava)是一个专门术语,它跟烦恼是同义词。而烦恼则如上所述,涉及六种心理状态,即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。
有漏,便是有以上的烦恼心所生起,无漏则烦恼心所不生起。
然而,“漏”亦可定义为污染。人的自心本来清净,因受贪瞋痴等污染,是故称为有漏;反之,能清除污染而清净,则名无漏。
然而污染跟烦恼,却并不一定同义。从狭义言,烦恼可以污染自心;但从广义而言,宇宙间一切法都能起污染,而此一切法却并非都是烦恼。
所以即使在见道位上的菩萨,也只是证得清净本性而已。所谓证得,即是有这种体验,并不等于自心已完全清净。必唯至佛的层次,然后自心始全体清净,是谓“圆觉”,此时才能称为无漏。
如果将善分为有漏与无漏两类,则无漏善可以说是佛的专利;未证佛果的人,一切善都属有漏。正因如此,行善并不是究竟的修持手段。因为行善只能获得福报,不能令人解脱。
无漏善如日光普照大地,一无阻隔;有漏善则如日光照影于树,树下虽有阳光,但却不能称为遍照。须如此了解,然后才能知在道上须超越善的层次而修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