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佛学入门<谈锡永作品集> • 2.谈释名相<7.佛家名相> • 有宗名相】
20103014
第五十三讲 智与慧
在佛典中,最令初学目迷五色者,无过于种种“智”的名相。这本经论提出一堆智,那本经论又另外提出一堆智,简直无法分别其异同,以及智量的高下。因此须要将概念整理一下,这样就不致给这些名相弄到七颠八倒。
首先,佛家将出世俗的智慧,跟世俗智慧作一区别,前者称为“无漏智”,后者称为“有漏智”。漏是烦恼的同义词,凡世间的智慧都会引起烦恼,是故称为有漏智。
因此,世间上一切机关算尽的聪明人,反应敏捷的醒目仔,在佛家眼中,所具者唯有漏智而已,愈聪明醒目,可能愈多烦恼。
其次,智慧一词虽常连用,其实“智”跟“慧”却有分别。在梵文中,智是Jnana(音译为間那),慧则是Prajna(音译为般若,读如波惹)。
佛家对一切名相都有严格的定义,智与慧亦是如此。佛家认为,能通达事相者,只能称为智,必须能通达事理,然后才能称为慧。事相跟事理不同,事相是现象,事理则是本质。俗语说: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”,这“知其然”,往往指的便是事相,“所以然”指的才是事理。
然而智有多端,慧则唯一,盖佛家以空性为一切法理,故通达空性即名之为慧。